:::

中心簡介

:::

1.中心簡介 / 1-1未來發展

觀諸臺灣學生的習學習慣,高中以前的學習,大多是以資訊為基礎的學習,習慣記憶與背誦資料式的學習,缺乏「做中學」的經驗學習方法與習慣的養成,如此不僅造成理論學習與經驗實踐之間的鴻溝,缺乏面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力、觀察力,更遑論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重新培養學生「做中學」的經驗學習能力與習慣,是發展「學用合一」教學時,不可忽視的基本學習能力之一。

誠如杜威(John Dewey)所言:我們不只是在經驗中學習,而是在經驗的反思中學習。反思是促進學生將經驗轉換為知識、技術、態度或價值的關鍵,然而我們學生的反思能力及經驗學習的能力準備好了嗎?在進行「學用合一」的教學改革之際,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的反思?如何有效深化學生反思能力?如何規畫與執行行動/問題解決導向的經驗學習課程?是目前在教學現場上的大學教師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。


【反思寫作在教學上的應用】

結構化的反思寫作教學目的在於,訓練學生使用反思寫作這項學習工具及自我回饋的技能,深化學生的反思能力、感性理解力及詮釋理解力。下列將介紹反思寫作在教學上應用目前推動狀況,及預期未來推展方向,以供教學模式發展參考:
一、臨床技術實習課程
引導學生透過技術操作過程的記錄及技術操作背後之原理、原則的反省,深化技能學習。事實上,若在臨床環境中技術實作所涉及的學習層面相當廣泛而複雜,由於不是在實驗室的真空環境裡操作技術,臨床學習面臨的是真實情境的挑戰,如何在臨床技術的實習課程中習得專業的情境判斷,以及安頓自身在壓力情境中衝突與矛盾,則是接軌專業更重要的學習。
(一)北醫臨床人文反思
本校於101年開始在醫學系五下、六上的臨床實習課程中融入臨床人文反思作業,學生以寫故事的方式,記錄與反思自己於臨床實習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令自己感到震撼、印象深刻的事件,並輔以小組討論。
(二)麻醉科臨床教學/麻醉學實習
反思寫作融入課程,不僅有助學生學習的深化,也影響參與課程規畫教師的教學方法。陳建宇醫師表示,為了引導學生操作反思寫作,拆解技術背後的原理原則,讓臨床實作的學習不僅只是「知道如何操作」,而更能知道「為何如此操作」,自己在從事臨床技術教學時,會更詳盡的示範及說明操作步驟;並在學生寫完反思後,與學生進行討論,透過反覆對技術操作的細究,在技術教學上顯然比過去更為嚴謹與細膩。
本課程操作技術反思分為兩個階段。第一階段為臨床技術之觀察記錄與提問。學生需於實習之第一日,選擇一項臨床技術,如無菌操作、面罩換氣(mask ventilation)、呼吸道輔助器(airway devices)置放、喉頭面罩(laryngeal mask airway)置放、呼吸道插管(endotracheal intubation)、靜脈與動脈針(intravaneous/arterial catheter)置放、中央靜脈導管(central venous catheter)置放、脊椎穿刺(lumbar pucture),書寫臨床觀察記錄(參附件一)並試圖於反思中提問,針對所提出之問題,可尋找文獻來試圖解答,或於隔日與臨床導師討論。
第二階段則為臨床技術之操作與反思。學生需於實習之第二至第四日間,在以不危害病人安全之前提下,接受臨床醫師之指導,操作所選擇之臨床技術。事後需針對操作過程中之每個環節忠實記載,試圖描述操作當下之心情處境與對此技術操作之正反評價、提問與改進計劃。事後亦需與指導老師的評量回饋作對照。
兩個階段的循環操作,不僅促使學生得以紮實地學習技術,另一方面也提升教師教學的細緻度。
●進行中:
1. 長期呼吸照護臨床實習
2. 精神科護理學暨實習
3. 社會個案工作

二、藝術實作或展演課程
(一)藝術與身體知覺:實作與反思並重的覺照課程
臺北醫學大學於100年開始發展透過藝術實作的美學素養課群,透過結合藝術實作、反思日誌寫作、後設理論反省的課程訓練,開發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、對情境情感要素的感受力,及自我照顧的能力。目前已開發古琴與哲學實踐、肢體開發與自我探索、藝術與身體知覺、兒童美學等,未來將開發佾舞、書法、傳統戲劇等課程。
●進行中:
1. 現代藝術創作專題:反思與創作
2. 設計專題:設計思維的構成

三、中文書寫與閱讀課程
有鑑於台灣的學生往往忽略了個人的,或是身體的經驗對於學習的重要性,因此,該計畫特別著重透過反思書寫的介入,將學習與個人/身體經驗聯結。如,大同大學「國語文能力表達」(由李懿純老師授課)、「史記選讀」(由紀俊龍老師授課)著力於透過反思寫作,將國文課程與日常經驗的結合;華梵大學「覺智與人生」(由王惠雯老師授課)以「靜坐與自我探索」活動,輔以反思寫作,進行結構化的自我探索。
●進行中:
1. 生命倫理教育

四、服務學習課程─兒童美學
臺北醫學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「兒童美學」於後三分一安排行動學習,學生到文山特殊教育學校陪伴特殊兒畫畫,共四次。課程行動反思討論規劃:每次課後與教師、教學助理進行小組討論,並撰寫討論紀錄與個人反思作業,共兩份作業。每週課程結束均須撰寫反思作業,主要引導學生經歷經驗學習的循環過程─(1)經歷問題情境;(2)觀察與反思;(3)抽象概念的重構; (4)試驗四個階段。反思作業設計的目的要使同學在陪伴特殊兒畫畫的過程中,思考如何為特殊兒規畫適性的教案,改善與特殊兒的互動模式,並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詮釋性的理解。
cron web_use_log